花椒树园地
标题:
【原创】我读红楼(系列散文)
[打印本页]
作者:
秦卿墨然
时间:
3 天前
标题:
【原创】我读红楼(系列散文)
系列散文
我读红楼:秦可卿
文/秦卿墨然
金陵十二钗中,秦可卿是最早消逝了身影的绝色。贾府中众人,上自贾母,下至奴仆,莫不交口称赞她,夸赞她容貌俊秀无双,气质温婉娴雅,又兼备林黛玉与薛宝钗之美,性情更是温和柔顺,待人接物处处得体,人人称道。贾母曾亲口说过她是“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仿佛秦可卿真真成了贾府里一块完美无瑕的温玉,在众目睽睽之下熠熠生辉。
然而,这块温玉竟在贾府繁华最盛时猝然碎裂了。
秦可卿的丧事排场之盛大,竟犹如一幅华丽到令人窒息的锦绣画卷。贾珍以几近疯魔的哀痛姿态,拄着拐杖艰难支撑身体,悲恸哭嚎之声穿墙越户;而她的丈夫贾蓉呢?那脸上却连一丝真正伤心的痕迹也未曾浮现,仿佛这丧事不过是又一场无关紧要的应酬。盛大隆重的丧礼,在无形中竟成了贾府中一场浮夸而冰冷的大型表演。
秦可卿的闺房之内,却更见奇诡: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悬于壁上,武则天的宝镜立在一旁,赵飞燕舞过的金盘悬在梁下,安禄山掷伤太真乳的木瓜卧于案头……这些物件如同带着隐秘气息的谜语,如同华丽锦缎上悄然爬出的虱子,无声地啃噬着眼前那个端庄贤淑的完美形象。这些奇诡之物,究竟是谁布置于此?又为何被置于这深闺之中?这问题久久盘旋在心头,仿佛在平静的湖面下,悄然暗涌着难以察觉的暗流。
秦可卿之死,众人皆讳莫如深,而书中只道是“一病死了”。可这“病”字下头,究竟埋藏着何等样惊心动魄的真相?那病榻之上,她曾托梦给凤姐,声音渺渺如自天外传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嘱托那日后大观园内祭祀田亩的安排,言语清晰,字字如珠。若真病至弥留,何来如此清明的远虑?梦醒后,凤姐所得秦氏死讯,恰如一个冰冷的谜底,让这梦中的智慧与清醒,瞬间化为空谷里无人回应的凄绝回响。
秦可卿生前身后,她的名字缠绕着无法摆脱的暧昧疑云。焦大醉后那一声“爬灰的爬灰”的怒骂,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猝不及防刺破贾府外表光鲜的锦绣屏风,将那些原本在黑暗中流传的私语推到了光天化日之下。那屏风上绣着的祥云瑞兽,在撕裂声中,露出了背后斑驳、陈旧又狰狞的墙壁。
秦可卿死后,贾珍不惜花费巨资,为贾蓉捐了个五品龙禁尉的官衔,只为丧礼上灵幡能写得风光些。这盛大的排场,反倒如一层厚厚的金箔,欲盖弥彰地覆盖在死亡真相之上。出殡之日,送葬队伍浩荡如龙,白幡蔽日,纸钱纷飞,喧天的锣鼓与哀乐震耳欲聋。我每每读至此处,总似看见那喧哗白茫茫一片中,秦可卿孤独的魂灵,正被这喧嚣的“体面”推着,一步步走向更深的幽冥之境——世人眼中那隆重的哀荣,竟成了她死后无法挣脱的更大枷锁。
秦可卿死后,魂魄飘荡至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命她引着宝玉游历幻境,饮下那“千红一窟”的茶,再饮下那“万艳同杯”的酒。此时,她才被赋予了“金陵十二钗”中一个确切位置,仿佛那册子上一笔迟来的注脚。薄命司册子中关于她的判词,画上美人悬梁自缢,那触目惊心的画面,是否才是她生命最终落幕的真实场景?判词写道:“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这“情”字反复纠缠,既似命运无情的诅咒,又像她一生无力挣脱的沉重宿命之网。
秦可卿的生命,便如华丽锦缎上突然撕裂的一道裂帛,那刺耳的声响,是完美表象猝不及防的崩溃。她生时被众人高高捧起,死后却成了贾府光鲜外袍下第一道隐秘的破口。她的早逝,如同高悬于朱楼画栋之巅的一道无声警醒:那楼台越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越显出内里蛀蚀的空洞与摇摇欲坠的危局。
秦可卿之死,宛如朱楼华厦里突然迸裂出的一道深痕;礼教锦缎上那根最细的丝线,竟原是缚人至死的冰冷白绫——纵使千万人赞颂的完美,终究只托举得起一副被命运规定好的虚壳。
那虚壳之下被碾碎的生命之实,是繁华巨厦根基里第一粒松动的沙;它发出的微响,已然预告了整座红楼不可避免的倾塌方向。
作者:
秦卿墨然
时间:
3 天前
散文
我读红楼:贾母, 老祖宗的智慧
文/秦卿墨然
贾母在《红楼梦》中出场时,已是"鬓发如银"的老妪了。这位史太君,贾府上下皆尊称"老祖宗",她端坐在荣国府的正堂之上,如同一尊被香火供奉了多年的金佛,慈眉善目却又威严自在。世人皆知贾母溺爱宝玉,却不知这溺爱背后藏着多少处世的智慧与家族的算计。
一、享乐主义的智者
贾母无疑是会享乐的。她懂得欣赏戏曲,能品评箫管;她爱热闹,每逢佳节必设宴;她讲究饮食,知道"油腻腻的谁吃这个"。第七十六回写贾母中秋赏月,单单拣那笛声远远地吹来最为风雅。这种品味,不是暴发户式的炫耀,而是历经繁华后沉淀下来的真知灼见。
这位老太太的享乐主义,与薛姨妈的庸俗、王夫人的古板形成鲜明对比。贾母听戏,必要那音律好的;赏月,须得笛声幽远;就连行酒令,也要雅致有趣。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她带着刘姥姥逛园子,每一处景致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这种生活艺术,是真正贵族的修养。
但贾母的享乐绝非奢靡无度。第七十五回写贾府中秋夜宴,尤氏说要彻夜欢饮,贾母却道:"已是四更,他们姊妹们熬不过,都去睡了。"她懂得适可而止,明白"月满则亏"的道理。这份克制,正是她历经沧桑后的智慧。
二、权力平衡的大师
贾母表面上整日与孙辈嬉笑,实则深谙权术。她将家政交给王夫人和王熙凤,自己则退居二线,却始终保持着最终裁决权。当王夫人抄检大观园时,贾母明知不妥却不出面制止,因为她清楚这是当家人必须树立的权威。
对待儿孙,贾母更是因人而异。对宝玉是溺爱,对贾政是威严,对黛玉是怜惜,对王熙凤则是倚重。第五十四回写贾母批评说书人故事俗套,实则是借题发挥,警示家族不可重蹈那些才子佳人的覆辙。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展现了她高超的处世智慧。
在贾赦强娶鸳鸯一事上,贾母的反应尤为精彩。她先是勃然大怒,痛斥贾赦夫妇;待平静后,又赏银子安抚鸳鸯,还让凤姐去说合。既保全了自己的贴身丫鬟,又给了儿子台阶下。这种政治家的手腕,岂是一般老妇人所能及?
三、情感深处的孤独
贾母晚年最疼宝玉和黛玉,实则是将对贾敏的思念寄托在了他们身上。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提起宝玉像他爷爷,贾母顿时泪下。这位看似享尽天伦之乐的老祖宗,内心何尝不寂寞?
她对黛玉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这句话道尽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当黛玉也先她而去时,贾母的悲痛可想而知。高鹗续书中写贾母对黛玉之死的态度虽遭诟病,但那种因家族利益而不得不做的取舍,恰是这位家族掌舵者的悲哀。
贾母临终时对凤姐说:"我到你们家六十多年,从年轻时候到老来,福也享尽了。"这句话背后,是看透世情的苍凉。她亲手带大的儿孙们,在她死后立刻分崩离析,这份预见性的悲凉,一直深藏在她慈祥的笑容之下。
四、末世贵族的缩影
贾母的一生,堪称封建贵族生活的百科全书。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一个时代的生活艺术与处世哲学。她像一棵盘根错节的老树,荫庇着整个贾府,却也最先感知到风雨欲来的气息。
第七十五回写贾母吃饭时,发现米饭不够,只能"可着头做帽子"。这个细节透露出贾府的经济危机,而贾母的平静接受,显示了她对家族衰败的清醒认识。她就像《红楼梦》中那面风月宝鉴,正面是繁华锦绣,反面是白骨如山。
贾母去世后,贾府迅速土崩瓦解。这位老祖宗用一生的智慧维系着的家族,终究抵不过时代洪流的冲击。她的葬礼虽然隆重,却已是强弩之末,远不如当年秦可卿丧事的奢华。这种反差,恰是曹雪芹对封建末世最深刻的讽刺。
纵观贾母一生,她既是封建家长的典型,又是超脱于时代的智者。她的享乐主义背后是人生的通透,她的权力运作中藏着处世的智慧,她的慈爱深处有着难言的孤独。当我们在"老祖宗"的笑声中听到一丝苍凉时,那正是《红楼梦》最动人的悲剧力量——在最繁华处看见最深的虚空。
作者:
秦卿墨然
时间:
3 天前
我读红楼:浮世功名客—贾雨村
文/秦卿墨然
贾雨村初登场时,是个"敝巾旧服"的穷儒。他寄居在葫芦庙内,每日卖字作文为生,却偏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一副富贵相。这落魄书生与甄士隐对饮时,吟出"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诗句,已将其功利之心昭然若揭。
一、攀附之术
贾雨村的发迹,始于甄士隐的五十两白银资助。这位穷书生拿了银子,次日五鼓便匆匆赴京,连当面辞行都等不得。这般急切,已见其心性。待到他考中进士,升了知府,路过当年落魄之地,恰遇甄家丫鬟娇杏在门前买线,竟因这一面之缘,当夜便派人说亲。此时甄家已遭火灾,甄士隐出家为道,贾雨村却只惦记着当年那个回顾他两眼的丫头。报恩之举,不过如此。
他审理薛蟠打死冯渊一案时,初闻案情大怒,待门子递上"护官符",立刻转了态度。那张写着"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纸条,成了他仕途的指南针。他徇情枉法,胡乱判案,却不忘向贾政、王子腾送去讨好的书信。这般做派,哪里还有当年"恃才侮上"的傲气?只剩下一副趋炎附势的嘴脸。
二、官场变形记
贾雨村为官,堪称一部活生生的官场教科书。他初任知府时"未免有些贪酷之弊",很快便被参革。经此一挫,他学会了"侍才侮上"要不得,转而钻研起"护官符"的学问。再起为应天府尹后,他判案不再论是非,只看权势。门子道出当年葫芦庙旧事,他表面亲热,事后却寻个不是将门子远远充发。这般心机,已臻化境。
他与贾府交往,更是步步为营。先是通过林如海引荐做了黛玉的老师,继而借护送黛玉入京之机攀附贾政。后来更是不惜将石呆子害得家破人亡,只为讨好贾赦。每走一步,都计算得精准无比。这般人物,在官场中自然如鱼得水,从知府一直做到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
三、文人面具
贾雨村虽是个势利小人,却始终戴着文人的面具。他与冷子兴谈论"正邪两赋"之理,口若悬河;在智通寺看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对联,也能生出几分感慨。这般才情,配着这般品行,恰成绝妙讽刺。
他对待故人,尤其显得虚伪。明知甄士隐下落,却从未认真寻访;对当年资助之恩,只用几两银子打发封肃了事。待到他高升后,甄家娘子带着丫鬟娇杏来投奔,他也不过是"外头书房里安歇"而已。文人重义的古训,在他这里全成了空谈。
最讽刺的是,这位满口"天地生人"的大儒,最后却因"婪索属员"等罪被革职拿问。他一生钻营,到头来还是栽在了"贪"字上。高鹗续书写他后来遇赦,削籍为民,在急流津觉迷渡口重遇甄士隐,却终究不能醒悟。这般结局,正是对其一生的绝妙注解。
四、末世镜像
贾雨村这个人物,实则是《红楼梦》中一面照妖镜。他照见的是科举制度下文人灵魂的扭曲,是官场文化的腐败,更是整个封建末世的道德溃败。曹雪芹通过这个人物,展现了一个才华横溢者如何在体制内逐渐异化的全过程。
他与贾府的关系,尤其耐人寻味。他依附贾府而飞黄腾达,却在贾府败落时"倒踹一脚"。这种势利小人的行径,恰是世态炎凉的写照。当我们在前八十回看他步步高升,再对照后四十回中贾府抄家时他的嘴脸,不能不感叹曹公笔力之深。
贾雨村的名字也暗藏玄机。"贾"者,假也;"雨村"者,语村也。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形象跃然纸上。他的人生轨迹,从"求善价"开始,到"忘缩手"结束,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功利主义者的悲剧。
在《红楼梦》的宏大叙事中,贾雨村或许只是个配角,但他的存在,却让这部作品的社会批判更加深刻。当我们看着他宦海沉浮,最终又回到起点时,仿佛看到了封建末世所有汲汲营营者的宿命。这个人物提醒我们:在功名利禄的追逐中,多少人丢失了最初的自己?而这样的故事,又何尝只属于那个远去的时代?
作者:
秦卿墨然
时间:
昨天 18:41
我读红楼:霁月难逢—晴雯
文/秦卿墨然
大观园的丫鬟群里,晴雯是最夺目的一道闪电。她不像袭人那般温顺,也不似平儿那般圆滑,她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天然带着锋利的棱角。曹雪芹给她的判词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这八个字道尽了她生命的璀璨与短暂。
一、风流灵巧
晴雯的美是带刺的。她生得"水蛇腰,削肩膀",眉眼间有几分像林黛玉。王夫人后来回忆初见晴雯时,她"正在那里骂小丫头",可见其性情之烈。但正是这份烈性,让她在大观园中独树一帜。
她有一双巧手,病补孔雀裘的绝活无人能及。第五十二回写她高烧中挣扎着织补宝玉的雀金裘,针线细密到"就是真孔雀翎子织的,也不过如此了"。这般手艺,配上她那股不服输的劲头,成就了大观园里最动人的一幕。
她的风流更在性情。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她敢与宝玉顶撞:"要嫌我们就打发我们,再挑好的使。"这话里透着自尊,也藏着委屈。待宝玉递上扇子任她撕时,她果真"嗤的一声撕了两半",又"嗤嗤"撕作几段。这般率性而为,在等级森严的贾府中,简直是个异数。
二、心比天高
晴雯的悲剧,在于她"身为下贱"却"心比天高"。她十岁被赖大买来做丫头,连家乡父母都记不清了,却天生一副小姐脾气。她看不起小红攀高枝,嘲笑袭人是"西洋花点子哈巴儿",讽刺秋纹得了几件旧衣裳就"沾沾自喜"。
她与宝玉的关系尤其微妙。表面上是主仆,内里却有知己之感。宝玉挨打后支开袭人,独让晴雯送旧帕给黛玉,这份信任非同寻常。而晴雯临终前与宝玉交换贴身小袄,更将这份情谊推向了凄美的高峰。
但她的高傲终究害了自己。王善保家的进谗言时,特别指出"宝玉房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她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得像个西施的样子"。这些话正中王夫人心病,最终导致了晴雯被逐的悲剧。
三、芙蓉诔
晴雯之死,是《红楼梦》中最催人泪下的章节之一。她被逐出大观园时已病入膏肓,躺在表哥家的土炕上,连口干净水都喝不上。宝玉偷偷去探望时,她将两根葱管般的指甲咬下递给他,又与他交换贴身小袄,说:"既担了虚名,索性如此。"
这番举动,既是对命运的抗争,也是对真情的最后告白。她死后,小丫头胡说她做了芙蓉花神,宝玉便写了《芙蓉女儿诔》祭奠。这篇诔文情真意切,将晴雯比作"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这般评价,竟出自一位贵公子对丫鬟的追思,实在令人唏嘘。
值得注意的是,黛玉后来修改了诔文中的词句。这一细节暗示着晴雯与黛玉的某种相似性——都是"清洁来还清洁去"的性子,也都难容于浊世。曹雪芹将最动人的祭文给了晴雯这个丫鬟,可见其在作者心中的分量。
四、风月鉴
晴雯这个形象,实则是曹雪芹的一面风月宝鉴。她照见的是封建等级制度下个体尊严的挣扎,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者的共同悲剧。她的风流灵巧反衬出世俗的污浊,她的悲惨结局则预示了大观园众芳终究要"千红一哭"的命运。
她的存在,也是对宝玉"女清男浊"论的生动诠释。在宝玉眼中,晴雯这样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本该被珍视,却偏偏被践踏。作者通过晴雯的遭遇,不动声色地批判了那个摧残美好的社会。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晴雯就像夜空中突然闪现的明月,转瞬即逝却令人难忘。她撕扇时的笑声,补裘时的专注,临终时的决绝,构成了《红楼梦》中最具生命力的篇章之一。在这个丫鬟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最本真的光芒,也看到了那个时代最深的黑暗。
作者:
秦卿墨然
时间:
昨天 18:43
机关算尽太聪明——王熙凤
文/秦卿墨然
王熙凤的出场,总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那笑声如银瓶乍破,脚步似珠玉落盘,人未到,气势已先声夺人。她是贾府的大管家,也是金陵十二钗中最具世俗智慧的女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一、杀伐决断
凤姐理家,手段之狠辣令人胆寒。宁国府办秦可卿丧事时,她一眼看破府中五大弊病,立即立下规矩,整治得井井有条。那些仆人"如今都有了投奔,不似先前只拣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个个兢兢业业,不敢偷懒。这般管理才能,连男子也难企及。
她对下人更是严苛。有个小丫头因打瞌睡误了事,凤姐便命人"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底下,茶饭不给",还要"烧了红烙铁来烙嘴"。这般狠毒手段,哪里像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媳妇?倒似个久经沙场的将军。难怪合府上下都道:"琏二奶奶比十个男人还厉害。"
二、笑里藏刀
凤姐最可怕处,在于她能将最毒辣的心思藏在最甜美的笑容里。贾瑞起淫心,她表面虚与委蛇,暗中却设下相思局,将贾瑞整治得病入膏肓。尤二姐进府,她亲自接进,口称"好妹妹",背地里却挑唆秋桐辱骂,又买通太医下虎狼药,生生将尤二姐逼上绝路。
她的语言艺术更是登峰造极。第四十六回贾赦要讨鸳鸯做妾,邢夫人先来试探,凤姐明知不妥,却先说"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下去",见邢夫人不悦,立刻转口"太太这话说的极是,我能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这般见风使舵的本事,实在令人叹服。
三、凡鸟偏从末世来
凤姐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道尽了她与时代的错位。她的精明强干若在盛世,或许能成一番事业;偏偏生在贾府将倾之时,纵有千般本事,也难挽狂澜于既倒。
第五十五回她小产后落下"下红之症",正是贾府开始衰败的象征。这个曾经杀伐决断的女强人,渐渐力不从心。探春理家时,凤姐对平儿说:"你知道我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也没个不背地里恨我的。"这句话里,透着多少无奈与悲凉。
抄检大观园时,凤姐已明显力不从心。待到贾府被抄,她更是"一败涂地"。那个曾经"机关算尽"的琏二奶奶,最终落得个"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结局。高鹗续书写她临终时被冤魂索命,虽然迷信,倒也符合"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的判词。
四、风月宝鉴
王熙凤这个形象,是《红楼梦》中最复杂的女性角色之一。她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也不是简单的反派人物。她的精明与狠毒,她的才干与贪婪,构成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人。
她与贾琏的夫妻关系尤其耐人寻味。表面上她处处压制丈夫,实则时刻担心他纳妾。她对平儿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这句话道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困境——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困在内宅之中。
凤姐的悲剧,在于她太适应那个腐朽的体制,最终也被这个体制吞噬。她算计了一辈子,却没算到贾府会败落;她攒了那么多私房钱,最后却"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这个人物提醒我们:在末世之中,个人的聪明才智终究敌不过时代的洪流。
在金陵十二钗中,王熙凤或许是最不讨喜的一个,但绝对是最令人难忘的一个。她的笑声与手段,她的精明与狠毒,共同构成了《红楼梦》中最具冲击力的女性形象。当我们合上书页,耳边似乎还能听到她那独特的笑声——爽朗中带着几分凌厉,欢快里藏着几许苍凉。
作者:
秦卿墨然
时间:
昨天 18:44
冷香幽处—薛宝钗
文/秦卿墨然
大观园里,薛宝钗总是最安静的那个。她不似黛玉那般顾影自怜,也不像湘云那般豪爽洒脱,她像一尊玉雕的菩萨,眉眼含笑却不动声色。金钏儿投井,众人惊慌失措时,唯有她从容地去安慰王夫人;黛玉行酒令不慎说出《西厢记》词句,也是她私下提醒。这般行事,处处显露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克制。
一、淡极始知花更艳
宝钗的美,是收敛的。第八回宝玉去梨香院探望,见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这般天然去雕饰的容貌,与黛玉的"病如西子胜三分"形成鲜明对比。她住在蘅芜苑,屋内"雪洞一般",全无装饰,连贾母看了都觉太过素净。这般审美,恰是她性格的外化。
她的衣着也以简素为主。第三十五回宝玉想看她的红麝串,她左腕上笼着一串,可见平日并不常戴。第八回写她"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身上是"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颜色搭配素雅大方。这般打扮,既不刻意引人注目,又不失大家闺秀的体面。
二、任是无情也动人
宝钗的处世哲学,全在一个"时"字。她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开导黛玉莫看杂书,安慰王夫人金钏儿之死是"失足落水",处处显出对世俗规则的深刻理解。这种务实态度,与宝玉的叛逆、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
她的"无情"最是耐人寻味。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她托着丸药来探望,脱口说出"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红了脸。这瞬间的失态,恰证明她并非真的无情,只是将情感深藏不露。后来宝玉在梦中喊出"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站在床边的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这一怔,道尽了她内心的波澜。
三、金簪雪里埋
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暗用乐羊子妻断机杼劝夫的典故,点明她是个符合封建规范的贤德女子。但"金簪雪里埋"的结局,却暗示了她被冰冷现实埋葬的悲剧命运。
她与宝玉的婚姻,表面上看是"金玉良缘"的实现,实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第九十七回"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与"苦绛珠魂归离恨天"同时进行,一边是喜庆的锣鼓,一边是凄凉的哭声。这般对照,堪称《红楼梦》中最残酷的笔法。更讽刺的是,当宝玉掀起盖头,发现是宝钗不是黛玉时,她"低头不语",这个细节透露出她对自己处境的清醒认知。
高鹗续书写宝玉出家后,宝钗"虽离别亦能自安",怀着遗腹子坚守妇道。这般结局,与其说是圆满,不如说是将"金簪雪里埋"的意象推向了极致——一个最符合封建规范的女子,最终却被这个规范吞噬。
四、蘅芷清芬
宝钗的形象,像她吃的冷香丸一样耐人寻味。这味药要用"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集四季之精华,却又经过复杂工序去除所有香气与颜色,最终制成"可巧的"药丸。这般制作过程,恰似宝钗性格的隐喻——集各种优秀品质于一身,却又将所有个性锋芒尽数收敛。
她与黛玉的对比尤其深刻。一个如潇湘馆的翠竹,清高孤傲;一个似蘅芜苑的香草,含蓄内敛。宝玉爱黛玉的"真",却不得不娶宝钗的"善",这种矛盾正是封建社会中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缩影。
在金陵十二钗中,宝钗或许是最难解读的一个。她太完美,完美到近乎失真;她太克制,克制到近乎无情。但当我们细读那些她偶尔流露真情的瞬间——为宝玉绣肚兜时的专注,听见"木石姻缘"时的怔忡,新婚之夜"低头不语"的沉默——便会发现,在那副完美面具之下,也是一个会疼、会痛、会失落的真实灵魂。
薛宝钗的悲剧,比黛玉更隐蔽,也更深刻。黛玉至少还拥有自我,而宝钗,早已将自我完全消融在封建礼法的规范之中。她是儒家文化最完美的产物,也是这个文化最深刻的牺牲品。当我们想起她时,眼前总会浮现那个坐在蘅芜苑里,安静地穿着针线的身影——看似圆满,实则孤独;看似充实,实则空虚。这样的形象,比任何激烈的反抗都更能引发我们对封建伦理的反思。
欢迎光临 花椒树园地 (http://huajiaoshu.com/)
Powered by Discuz! 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