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花椒树园地论坛散文随想 › 查看主题

10609

查看

3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go

[原创]母亲的恐惧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7:40 | 只看该作者 | 正序看帖 | 打印
                    ——读秦时月老师的《母亲的恐惧》
                                文/深圳,子在川上曰

                     <>母亲的恐惧
            我分明感觉到母亲的恐惧
            上月东头的桂花婶走了,八十一
            这月,西头的幼安叔也走了,七十九
            至于那和老家一河之隔的杨家岭,李家院
            走的人也就更多了,隔三差五,前走后续
            母亲的声音有些低沉,还有些不安
            我无语。再过两年,母亲就八十
            母亲说她很喜欢这个数字
            其实,母亲喜欢的数字比这更大

    应该说,秦时月老师的诗歌我读得比较多,他的诗平实,都是一些来自于生活的碎片。经过他的提炼和加工后,就像是乡下的大叶子茶,尽管粗糙,但是却能品出生活中的各种本真的风味来。
    他的这首诗,依然是截取自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母亲给他打电话,告诉了他,说村里的桂花婶和佑安叔都去世了。还有其他村子里的和母亲年龄相仿的老人,一个个相继走了。这让母亲感到孤独,害怕,不安。诗人写道:
      “再过两年,母亲就八十
      母亲说她很喜欢这个数字
      其实,母亲喜欢的数字比这更大”
    母亲向儿子透露心愿:要是能够再多活两年,能够活到八十岁,就心满意足了。其实,诗人也知道,母亲希望活得更长寿一点。
    读到这里,心中就不由得满是悲怆。我们都有一个勤劳、慈爱的母亲。我的母亲今年也七十岁了,年轻的时候,为了养活我们一家子,一个女人,干的活儿比很多男人都要多得多。在几十年的持续操劳中,头发渐渐白了,皱纹渐渐爬满了脸颊,各种病痛开始缠身。手上,脸上渐渐生出了越来越多的老年斑。她不止一次跟我叹息道:老了,每天吃饭前都要吃上一大把药,要不,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病痛就会让她坐卧不安。尽管我们这些儿子为了生计,一直在外面流浪,打工,很少能够回家陪陪他们。可是,她不想老,也不想死去,她还想看着我们这三个儿子和四个孙子孙女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幸幸福福,快快乐乐。只是生老病死都是不可抗拒的宿命。尽管不愿意老去,她还是在老家请人做好了棺材,请人缝制好了寿衣,在忐忑中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只是,我每一次接她的电话,在她的絮絮叨叨中,都感觉到了她的孤独、害怕和不安。是呀,如果母亲未老,如果母亲永远也不会离我们而去,多好哇。
    我曾经在一篇文字中写道:诗歌是对生活的剥离。我们的诗歌都应该是剥离自生活中的最真实的碎片,最真实的疼痛,最真实的情感。只有真实,我们才能通过生活来感受诗歌,并通过诗歌来还原生活。只有真实的诗歌,才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诗歌,才是最好最美丽的诗歌。譬如秦时月老师的这首诗歌,真实地写出了一个完美的女人最后的归宿和不可抗拒的宿命,文字真实得让我们颤栗,纠结和疼痛。无疑,这就是属于我们普通大众的诗歌,就是我们眼中最好最美丽的诗歌。
    最后,挑一点瑕疵吧。由于秦时月老师为了加强文字的感染力,整首诗都在不动声色,冷静地叙述着。所以,在第七行开头的那句“我无语。”应该去掉。去掉之后,留下来的空间会更大。呵呵,班门弄斧,恕罪恕罪。

TOP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5-1-13 19:12 | 只看该作者
诗人用平静的语言描述着母亲的恐惧,而字里行间,渗透的却是对母亲渐渐老去这一不争事实的无奈和伤感。很感人!

TOP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5-1-5 16:47 | 只看该作者
 

年老,意味着孤独,意味着惶恐。

能够走那么长路的人生,也是幸福的人生。



“只有真实的诗歌,才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诗歌,才是最好最美丽的诗歌。”


同感!赞一个!

给我一个春天 我将绿满你的院子

TOP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5-1-4 23:34 | 只看该作者

好诗好感!

获益。

放牧心情,浓缩精彩。

TOP

花椒树园地

GMT+8, 2024-12-24 21:48, Processed in 0.013774 second(s), 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