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篇08年随笔,一直想写成小说,只因一直忙于生活的奔命,根本无暇顾及这一页悲凉故事,遗憾至极。)fficeffice" />
治国平天下,多少帝王视之己任。楚幽王继位,他也要治国平天下。他照着铜镜看了又看,觉得自己的脸蛋模模糊糊的,就偷偷溜出宫,到一潭死水边,仔仔细细打亮了一番,他郁闷极了,跌跌冲冲跑到母后那里,……母亲把真相告诉了幽王,“孩儿,黃歇是你亲生父亲,望陛下恕罪。”
王室内外乱伦,死罪……
《幽王杀父》
据《史记·考烈王无子》载:“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崩,李园果先入,置死士,止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后入,止棘门。园死士夹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新生子者,遂立为楚幽王也。”
黃歇被杀,谁要了他的命,从这段文字记载看,似乎是李园布局派人杀黃歇的。李园杀黃歇历史虽已封盖。不过,笔者以为是楚幽王下令杀的春申君,也就是子杀父。
记载中的宰杀现场“棘门”,先来看 “棘门”是一个怎样的门?
《汉典》释: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称“棘门”。棘通戟。并举列说:“为坛壝宫棘门。”(《周礼ANG="EN-US">·天官ANG="EN-US">·掌舍》)且,附郑玄注引郑司农曰:“棘门,以戟为门。”按照春秋时代的建筑材料、结构和建造水平,这样解释是合乎情理的。
当“宫门”解,至少要到秦后,孟康:“在长安北,秦时宫门也。”至于“(咸阳)外郭有都门,有棘门(渭水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ANG="EN-US">·渭水三》)则另当别论。
另外有当“军种”解释的,指“棘门军。”“四大家法半沦亡,棘门灞上真儿戏。”(吴梅《题天香石砚室棋谱》诗)这跟《史记·考烈王无子》扯不上关系,避开。
显然,棘门不是一扇厚厚的宫门。也不是仅有几个武士把着的门。实际是众目睽睽之下给杀了。
这样写是司马迁不厚道吗?
不是,杀黄歇并不容易,但事实就那么容易。
黃歇谋划考烈王上位,黃歇又非命于李园长期谋划。两人的旗号却都是为诸侯主出谋划策,为争霸事业鞠躬尽瘁。
黃歇杀身之祸,只是一果。
众所周知,司马迁写《史记》严格遵循重过轻果的原则。那么,这个“果”从何而来呢?
首先,看看司马迁怎么把黃歇的家底拿出来晒的。
史记载:“赵平原君使人於楚,楚相春申君处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皆以珠饰之。请春申君。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而迎之,赵使大惭。翘关扛鼎,皆逞壮力之劲,能招门开也。”挺牛,“金如土,银如雪”,拖鞋上都镶嵌珠宝了。
这用想在的话讲,这不光是奢侈无度的“珠宝门“事件了,还带有“集团门”的色彩。这还不够。
司马迁在《史记ANG="EN-US">·春申君列传》载:“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笔注,标点待考)黃歇提出换地,时逢楚齐双边军紧。按现在的说法,说是换地还不如说换防。
考烈王这一答应,使得黃歇和李园两集团在楚国政治舞台上的利益斗争更加微妙与复杂,肥沃的江东就受他控制,这不等于给黃歇以养精蓄锐?
实际是考烈王开始重李园,削弱黃歇权力和势力。
考烈王死后,黃歇的私生子幽王继位,私情要做到密而不泄,要么杀母兄妹,要么杀黄歇。两者取舍,王室自然杀私情既乱嫡,又乱周礼的黃歇老头子了。至于李园集团要在戒备森严的棘门行刺王帝他爸,免杀人之罪谈何容易。楚幽王于公于私也忧患,让黃歇死自然成了楚幽王的首选之策。这样就不难理解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棘门”,布局杀老头子黃歇了。
细读一部“春秋”,可以品味到诸侯国君主并非象“乌托邦”们所揣摩的那样,不问朝政,靠着几个幕僚(士大夫)献谋混“江山”。
其次,司马迁写《史记》父子吃了不少苦头,这样写避朝中隐情之嫌也在情理之中,但他要尊重历史,如此交代一个黃歇谋事过人,而从他卷入“奢履”、“献孕妾门事件”和“换地江东”等篇幅,隐隐的给人醒世私欲膨胀而最终会被杀出局。
补:司马迁写《史记》严格遵循重过轻果的原则。“过”是过程,“果”是结果。也就是对历史的白描、真相的记录。按照周礼、儒家道德思想,申春君这个连君王老婆都要上的家伙,给弄个坟堆,搞个家庙已是不得了的事了。而如今怎么就成了苏沪两地争相炫耀的人物了呢?这恐怕不是一句道德沦丧就能哀叹尽的话题了。
(有时间,写成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