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花椒树园地论坛健康漫谈 › 查看主题

99

查看

10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秦卿墨然

版主

雁鸣晚渡/雪乡抒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11#
发表于 昨天 18:54 | 只看该作者
文/秦卿墨然


我们继续《难经》的精讲。第十一难将焦点从广泛的五脏关系,集中到了一个具体的、也是临床极为重要的生理病理环节——呼吸与肾的关系,并由此引出了“吸促”、“吸迟”等危重证候的脉象与病机。



中医经典精讲:《难经》八十一详解 · 第十一难



一、原文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



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二、逐句精讲



1. 提问部分

“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

  “经言” 仍指《内经》等古医经。提问者引述了一个观点:脉搏跳动不满五十次就出现一次停跳(止),这说明有一个脏的真气已经衰竭(无气)。

  那么问题来了:这衰竭的究竟是哪一个脏器呢?



2. 回答部分

“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

首先阐述正常的呼吸生理:

   吸气:是“随阴入”的过程。阴气主静、主内收。吸气时,气息向内、向下沉降,这过程需要肾的纳气功能来完成,最终使气归于肾。

   呼气:是“因阳出”的过程。阳气主动、主升发。呼气时,气息向上、向外呼出,这过程主要依赖肺的宣发功能。

这短短十个字,概括了呼吸运动的根本机制: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呼吸不仅是肺的事,其深度和根源于肾。

“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

然后描述病理状态:现在,病人的吸气功能出现了问题,气息不能下达到肾脏,仅仅到肝脏的水平就返还了。

“至肝而还” 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根据三焦部位,肝居于中焦。意思是吸气浮浅,只能深入到中焦,无法沉入下焦肾中。这表明肾的纳气功能严重衰退。

“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最终得出结论:因此,我们知道那个“无气”的脏器,就是肾脏,是肾气最先衰竭了。

逻辑链条:

    1. 脉动不满五十而一止 → 一脏无气。

    2. 呼吸(吸气)不能至肾 → 肾纳气功能丧失 → 肾气先尽。

    3. 因此,脉动中止所对应的“无气”之脏,就是肾。



三、核心思想与临床启示



1.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理论的奠基:本难是中医“肾主纳气”理论的经典出处之一。它明确指出,呼吸的深度由肾决定,肾是呼吸的“根”。这解释了为什么哮喘、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在后期常从肺论治转为从肾论治(补肾纳气)。

2. 脉象与呼吸的结合:本难将脉诊(动止)与呼吸的深度联系起来,提供了通过观察呼吸来判断根本脏器(肾)功能状态的方法。这是一种“闻诊”与“切诊”结合的诊断思路。

3. 对“代脉”病机的深刻揭示:“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在后世称为“代脉”,主脏气衰微。第十一难明确指出,代脉的出现,首要考虑肾气的衰败。因为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肾气尽则根本动摇,故脉气不能连续。

4. “吸促”、“吸迟”与预后:本难描述的“吸不能至肾”,在临床上表现为呼吸浅表、吸气困难、气短不续。这是危重病人常见的表现,称为“吸促”或“吸气延长”,是肾不纳气、元气将脱的危候,预后极差。

5. 临床指导意义:

  诊断:当一个病人出现气短喘促、呼吸浅表,同时脉象有结代(尤其是频繁停跳)时,医生必须意识到病机根本在于肾气虚竭,而不仅仅是肺的问题。

治疗:治疗此类疾病,如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心衰等,在宣肺、化痰、平喘的同时,必须大力补肾纳气,使用如肉桂、熟地、山茱萸、补骨脂、五味子等药物,或使用黑锡丹等重剂,以固摄根本。

  预后:此难也提示,见到“吸不能至肾”的征象和频繁的代脉,是病情危重的信号,需格外警惕。



总结



《难经·第十一难》篇幅极短,但内涵深远。它将一个具体的脉象(动止)与呼吸的生理病理(纳气)相联系,直指生命活动的根本——肾气。它告诉我们,呼吸的深浅是窥探元气存亡的一扇窗户,而脉象的连续与否则是元气鼓动能力的直接反映。理解了这一难,就能在临床上更早地识别出那些“根气已摇”的危重证候,从而及时采取“固本培元”的救治措施。这不仅关乎医术,更关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TOP

花椒树园地

GMT+8, 2025-10-19 08:43, Processed in 0.012054 second(s), 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